以“心”御剑天涯 “老三剑客”——王海滨侧记

2007-10-24 14:36

  哈尔滨秋日的夜晚显得有点冷。晚上10点钟,坐在万达假日酒店大堂的沙发里,王海滨眼神依旧炯炯,就像他24年前首次走进南京市公园路体校时那样,那年他才十岁。此时,王海滨不像是一名剑客,没有了赛场上舍我其谁的霸气,而像是参加全国糖酒会的南京客商,连他的声音都略微带些吴侬软语的柔。但那一米八五的彪悍体魄、专注的神情,以及那身国家队队服都在无言地诉说着,这是一个长年舞剑的人,一个有故事的人……

  引子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他获花剑个人第九;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由于工作人员疏忽,他竟然错过了比赛;1999年马德里世锦赛,意大利裁判误判使法国队夺冠;2000年悉尼奥运会,裁判偏袒,他再次以一剑之差与金牌擦肩;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在男团决战中未能出场,眼巴巴看着队友战败……

  人们会感叹:“老天!这是一个悲剧人物。”没错,他的人生充斥着遗憾。

  但时过境迁,无论战友还是对手,哪怕是那个黑心的意大利裁判,现在都对他的技术叹服,为他的优雅折服。在那个长14米、宽2米的剑道上,这个人是公认的无冕冠军。

  他就是王海滨,曾经的中国国家队“三剑客”之一,现任中国男子花剑队主教练。2008年,他将第五次走进奥运会击剑场,但这次他不再直接面对敌人,也不会再用手中的剑,而是改用心中的那柄剑,一如他年轻时那样——去刺杀。

  心魔扰铁剑

  王海滨生于1973年,从17岁起进入国家队。此后的十年间,他用手中的剑从世界第64名杀到了第一名,获得大大小小的奖牌100多枚。那时候,他把重500克,长110厘米的花剑塑成了一柄“重剑”。他只认胜利不认失败,更像一匹复仇的狼。

  在1999年,王海滨和叶冲、董兆致组成的“三剑客”杀进了马德里世锦赛的男花团体决赛。最后出场的那一剑交给了王海滨,他回忆说:“不拿冠军就是失败,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当值的意大利裁判“果断”地判罚法国队获胜后,王海滨发了狂,他脱下面罩面目狰狞地对着裁判大吼。“那一剑绝对是我先出的手。”现在王海滨说起这件事,清晰得就像是发生在昨天。

  原来击剑是可以这样输

  2000年,中国男花在悉尼再次杀进决赛。最后时刻,王海滨和对手同时刺中,同时欢呼。但是裁判判罚对手胜。“行百里者半九十”,王海滨在最后一刻倒下了,这一回他没有再次狂怒,他一个人在更衣室哭了。“当时很痛苦,参加老外把持的一项运动,很难。”他说。2004年的雅典也是一样——亚军。

  要知道,法国人发明了击剑运动。中国人要想获得冠军,还有很长的路走。“什么是击剑?什么是花剑?”这个问题在蝉联奥运会亚军后,王海滨的思路却回到了10岁练剑时的起点。对胜利的追求形成了一个个心魔,曾一度让王海滨有离开这项运动的冲动。

  坐在这儿,四周飘过来一股咖啡的味道,王海滨说起这些时,没有忧伤,像是在讲一部小说,像是在谈别人的故事,一脸的从容淡定。是什么把一匹傲然的狼变成了现在冷静的男人呢?

  法兰西悟道

  王海滨自己都没想到,封剑之后却找到了答案——那一刻醍醐灌顶,什么都想通了。

  他的两位老哥叶冲、董兆致不玩了。王海滨去南京大学攻读法语。随后,他赴法国小城贝桑松留学,在一间小小的公寓里租住了下来。“我在法国期间第一个收获是语言,然后是技术,但最重要的,是对剑的看法。”他说。

  以前,王海滨嗜剑如命,眼里只有冠军和金牌。但在击剑之乡法国,他代表一家击剑俱乐部参加比赛,那时的心结也在变,他在为技术而比剑,而不是要承担“兄弟们的成败在我这一剑”的压力,他视冠军如草芥。后来,王海滨去了里昂,参加了全法大赛。“我一共拿了五个全法冠军,在我没有系统训练、长时间没摸剑的情况下,可却是在我心态最平和的时候。”

  王海滨彻底改变了自己对剑的看法——胜负不是主要内容,要看过程,要享受过程。他说:“好像突然间就明白了,剑原本可以不那么重,可以刺得很轻松的。”

  大凡侠客,都要经历开始用铁剑,后来用木剑,最后根本就不用剑的过程,这才达到了用剑的最高境界。至此,王海滨彻底抛弃了他的“铁剑”。

  回忆起这些,王海滨苦笑着说:“我还是这么认为,不拿冠军就是失败,但在拼冠军的时候,要放下一些东西,要有好的心态。”

  北京再论剑

  作为运动员,王海滨参加了四届奥运会,还即将作为教练参加北京奥运会,“从一名运动员的角度看,我更多关注的是比赛,现在,我考虑的事情更多,场内外因素都要想到,毕竟自己品尝了太多的失利,我希望让这些年轻人不走弯路。”

  “这些年轻人”指的是“新三剑客”张亮亮、朱俊、雷声,还有后起之秀吴汉雄等人,王海滨坦言,这些选手“身体条件好,但是没有一个人参加过奥运会,他们需要帮助。”

  在击剑界,受裁判的不公正待遇最深的莫过于王海滨了,如今,升任了中国男子花剑队主教练的王海滨还将以另一个角度面对这个问题。他说:“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有一些其他因素在其中,比如跳水、羽毛球、乒乓球运动,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中国人甚至担任过这些运动联合会的主席,可是击剑运动是起源于欧洲宫廷,后来意大利人发明了面罩,从第一届奥运会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地位不高,所以就要冷静看待这个问题。”

  面对欧洲人主导的这项运动,王海滨在多次失望之后,依旧直面而视,他毅然接过花剑队的教鞭。王海滨告诫自己的队员:“不能急躁,遇到不公正时要主动去交涉,而不是愤怒,你自己愤怒没有意义,与裁判礼貌地争取,这样也会把一些压力转嫁给裁判,去争取裁判。这些都是这些年来我的切身体会。”

  “有没有考虑过进入国际剑联?”对于这个问题,王海滨说:“击剑运动的规则,包括裁判用语都是以法语作为官方语言进行的。所以我选择法国留学,现在已经获得了国际裁判的资格,如果有机会进入国际剑联,我会把握住的。但现在我的职责就是带队参加明年的北京奥运会。”

  据说,北京奥运会遗憾地取消了男子花剑团体和女子重剑团体两个项目,这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但还有10块金牌,王海滨将打磨这柄心剑,让他的弟子去冲男单花剑金牌。

  望着哈尔滨的夜色,王海滨淡淡地说:“你相信吗?我在和世界顶尖高手的过招中,脑子里是没有招数的,一个都没有,我们之间都使用最基础、最简单的动作,直刺、转移刺……越简洁越好,越基本越好,在零点零几秒钟后,比赛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有这样的认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淡忘,所谓“天人合一”,人与物融为一体。金庸说过:“这是一个可爱的境界。”

  悟出这些,王海滨用了15年。在他封剑之后。

  时光流逝,“老三剑客”中年龄最小的王海滨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作为运动员,他在路上留下的是荆棘和遗憾,但是作为一个击剑运动的先行者,他的剑客气质已几近完美。

责任编辑: 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