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女子重剑队主帅赵刚:教练威信不在瞪眼睛

2008-03-18 09:09

  “一个剑客,只要手中有剑,就要不断前行!”这是国家女子重剑队主教练赵刚心中的“剑谱”。

  2005年,国家队的一纸调令让刚刚退役的赵刚离开了沈阳温暖的家,重新回到了国家队。不过这一次,他不是作为队员回归,而是成为了一名“男妇女主任”———担任国家女子重剑队主教练。

  队员时期的赵刚有遗憾,连续两届奥运会的成绩都不理想,然而教练时期的赵刚是神话,上任仅仅一年后他就带领女子重剑队夺得了世锦赛冠军,这让女子重剑队的奥运夺金梦有了期待!趁着赵刚此次回沈,记者采访了这位帅才。没有豪言壮语,赵刚坦言:“我比较温和,对队员不太严厉,我觉得教练的威信决不是体现在瞪眼睛上!”

  个人遗憾

  两届奥运没能得佳绩

  记者:当运动员时,你的奥运之旅似乎没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

  赵刚:的确,现在想想也觉得遗憾。悉尼奥运会上,我获得了第八名,雅典奥运会我止步第三轮。现在冷静想想,当时确实不具备夺冠的实力。

  记者:退役后怎么会成为了女子重剑队主教练?

  赵刚:可能是我在国家队时间比较长。另外,作为重剑的一名老队员,对这个项目的理解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这或许就是原因吧。

  记者:最开始接触女子重剑队时,你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哪里?

  赵刚:因为之前没接触过女队员,所以当时觉得有些不知所措,但人与人最重要的还是交流,有了很好的交流后就不存在困难了。另外,从重剑这个项目来看,男子和女子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女队员提倡男性打法,在技术上我能给她们新鲜的理念,因此度过了开始的困难时期后,一切都挺顺利。

  记者:刚开始队员服你吗?毕竟你要带她们冲击奥运会金牌,而你自己并未在奥运会上取得太好的成绩。

  赵刚:因为我在2002年时是队员兼辽宁队主教练,所以在执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再说了,我在国家队时,像李娜、张莉她们还是小队员,平时我们的关系也不错,不存在服不服的问题,大家聚到一起就是为了中国女子重剑队出成绩。

  带队融洽

  队员感情问题都找我

  记者:外界流传说你是“大众情人”啊,这是否也是队员和你关系融洽的一个原因?

  赵刚:哈哈,我比队员年龄大不少呢,队员不排斥我就不错了。她们这些年轻人都挺时尚的,思想也都挺前卫,我只能从人格魅力和训练方法方面“吸引”她们将精力更多放在训练和比赛上。

  记者:听说队员在感情上遇到问题都会找你帮忙。

  赵刚:的确是有这事,有时候队员与对象吵架了都来找我,我也会在中间做劝说工作。其实我这么做也是应该的,女孩子如果感情遇到挫折,干别的事就没兴趣了,我尽力帮她们处理好,她们也可以更好地训练。

  记者:长时间和这些女队员接触,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改变吗?

  赵刚:我觉得自己变年轻了,流行歌曲、时尚趋势这些话题,都是她们灌输给我的。有一次我带她们去天津比赛,她们批评我衣服太少,只有一套运动服和一套休闲装,我赶紧去买了新衣服。

  记者:队员们都说你有时像个大哥哥,有时却很幼稚,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

  赵刚:我属于比较温和的那种人吧,对队员不严厉也不刻薄,我总觉得教练的威信不体现在瞪眼睛上,给队员一些好的建议以及帮她们在业务上更快提高是最重要的。在场下我们也总是开玩笑或是吃吃喝喝,其实生活中需要七色阳光,千万不能成天低头就想一件事。

  前景展望

  击剑项目偶然性太大

  记者:有人说你是位神奇的教练,因为刚接手队伍一年就把她们带到了世界冠军的位置。

  赵刚:2006年世锦赛团体冠军的确是这支队伍获得的最高荣誉,对中国击剑来说也是历史性的突破,那次比赛队员打得都很好,这也说明我的训练方法、思路及与队员的沟通方面都不错,最开始队伍就没走弯路。

  记者:现在外界认为女子重剑队在北京奥运会上夺金的希望很大,你是否感觉到了压力?

  赵刚:压力肯定会有,击剑项目不同于体能项目,体能项目练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会出成绩,但击剑项目偶然性太大。我觉得运动员状态好,她觉得自己能力已经很强了,但到了比赛中却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就是击剑的特点。现在只能说我们有夺金的实力。

  记者:一旦队员在奥运会时没有比好,是否担心自己的位置?

  赵刚:尽力了就可以,在工作中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可以了,到最后对得起自己就行。

  记者:你是辽宁人,李娜和张莉两个辽宁选手很可能会拿到两个奥运名额,是否担心外界会有流言?

  赵刚:奥运会的报名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比赛规则摆在那儿,队员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且训练时我也是公平对待,从没给谁开过小灶。因此,我们女重的气氛是最好的,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如果最后两个辽宁运动员出线了,我问心无愧。

  李娜:教练为我们付出太多

  每次赵刚回到家,女儿总会拉着他问:“爸爸你为什么总不回家?”

  2005年,他刚去北京时女儿才一岁多,现在女儿已经三岁半了。这次回沈阳,赵刚仍旧一头扎在训练馆里,每天训练结束后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而每当女儿抱怨自己不回家时,他只能告诉女儿:“爸爸的工作很忙。”提到女儿,赵刚总是表示自己欠孩子很多,但为了自己的追求,他只能伤孩子的心。

  这次回家赵刚只能待一个星期,之后他会回到北京带领弟子进行最后的备战。赵刚的敬业精神感染着队员,在评价自己的教练时,辽宁选手李娜说:“记得雅典奥运会后我的心情十分低落,有过退役的想法,当时是赵刚教练让我相信我的问题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在比赛心态上。这两年我的进步与教练有很大关系,因为他带给队员全新的东西,他为我们付出太多了。”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崔宁宁 采写

  全国奥运媒体联盟-《辽一网-华商晨报》独家提供搜狐体育 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 裴超